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010-57749248在线留言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博士招生简章|博士资讯|招生信息|在职考博经验|常见问题|论文指导|说明会报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博士资讯>何等悲哀!这一代出国留学生竟然如此这般。。。(图)

进入留言板

何等悲哀!这一代出国留学生竟然如此这般。。。(图)

2015-08-19 08:56  |  点击次数(次)  来源: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http://www.zzbs.org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记者王文)前几天,记者的一位朋友非常激动,因为她的儿子放弃了国内高考而被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录取。是的,我们周围的年轻人去国外留学的越来越多,家长见面的问候语不是孩子应不应该出国留学,而是什么时候去留学。

新一波留学潮正在狂飙飞进

出国留学,这只是中国近代史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璀璨长河中,我国曾长期领先于其他文明,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入国的角色,西方国家也以来中国留学为荣。直到清朝晚期,由于长期的故步自封,我们在工业时代大大落后,有识之士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终于在1872年8月11日,詹天佑等30名幼童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批留学生,同时开启了中华民族长达一百年多年的文化追赶。

从1872到1949年,我们称之为第一批留学潮。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以公费留学为主,所学专业多以土木工程等自然科学。正是这批的海外留学生,他们或学贯中西,或洋为我用,或东学西渐,成就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术论坛的群星璀璨,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如郭沫若、林语堂、茅盾、齐白石、徐悲鸿、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胡适、马寅初、吴健雄、吴大猷、梁思成、蔡元培等。1978年到1992年称之为第二批留学潮。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以公派公费或者公派自费的形式为主,所学专业多以经济学、金融学等社会科学。有数据显示,在1978-1992年短短的15年中,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就达16万人之多,比1872-1976年这100余年间留学人员的总和还多1万人左右。这批留学生着眼于将西方经典经济理论引入中国,以期弥补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文化断层,尽快使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中。目前活跃在国内学术界的张维迎、余永定、钱颖一、李稻葵、胡祖六等都是这个时期学成归国的杰出代表。可以说,这两次出国潮都是以振兴国家为目的,或者说以留学生报着“实业救国,产业救国”的心态在异国他乡苦学,可以说,“以天下为己任”,学习动力非常足。

2001年至今称之为第三次留学潮。这个阶段的特征以自费为主的形式为主,倾向低龄化、倾向就读初中、高中,所学专业更是百花齐放。

现在为什么要去留学?

目前,国内教育历经数次改革,但是本质上还是以填鸭应试教育为主,侧重的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训练,不太注重学生思维习惯、处世方法、情商的培养,小学累、高中拼、大学玩,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想象力,高分低能比比皆是。很多学生学习十多年英语,连基本的日常交流都不能进行。相反,美国学生是小学玩、高中学、大学拼,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学习动力完全来自内心,这与中国学生痛苦地学习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所以美国能够出产那么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同样,在美国硕士、博士生的培养是入门易、出门难,没有原创性的成果出来,即使在学校寒窗苦读十年,也绝不可能从美国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认为,牛津、剑桥的大学精神就是“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永不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更好”。

出生在60、70年代的国人,自己饱受现行填鸭应试教育所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拥有创造力、想象力,让孩子拥有纯真的快乐少年,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融入西方社会。因此,在完成财富积累以后,这批父母迫切希望孩子送出国留学。

留学成效如何?

有了父母的支持,第三批出去读书的年轻人,已经不再为学费而发愁,父母早已为孩子准备每年5-6万美元的学费、生活费、房租等,通过刷盘子、修理草坪等赚取生活费的留学生涯早已成昨日黄花。与此同时,留学“海归”已经退化为“海带”,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高学历的代名词。现在的留学生也是鱼目混杂,中间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本来就是厌学且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而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送出国留学。他们到了国外,天天混迹于华人圈,讲究的是吃喝玩乐、开好车,泡酒吧,结交男女朋友,出国两三年,连语言关都能没过,更谈不上学有所成。可怜的中国父母们节衣缩食,换来的确是孩子们如此这般。

据教育部统计,现在每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40万人,按照年人均5万美元,每年仅仅用于留学的费用将近200亿美元,这可是整整一代人打拼积累的财富。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如果国内的教育体制能够跟家长们的需求,我们还用着勒紧裤腰带,花如此高额的费用送孩子们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