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010-57749248在线留言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博士招生简章|博士资讯|招生信息|在职考博经验|常见问题|论文指导|说明会报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电商博士>不算牢骚的牢骚:我的暑期审稿经历

进入留言板

不算牢骚的牢骚:我的暑期审稿经历

2016-10-18 11:22  |  点击次数(次)  来源: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http://www.zzbs.org

本文转自科学网邵鹏博客

 

审稿人——为低质量的杂志服务,或是看到质量不高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餐味同嚼蜡的饭,如鲠在喉。


Peer review系统下审稿是个出力又没有“实际好处”的活儿,作为一个负责的研究者,这种志愿性的工作还是有义务好好做。读到奇思妙想、漂亮的理论和实验设计或是有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件愉快的事。相反,为低质量的杂志服务,或是看到质量不高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餐味同嚼蜡的饭,如鲠在喉。
 


 


 

我将来敬而远之的“学术”期刊

这些年期刊越办越多,良莠不齐的新刊名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好与坏,认真做事的科学家们心知肚明。原因很简单,大家不会订一堆纸质杂志,上面登什么你读什么;想反,网络的便利性让大家直接搜索所关心的问题关键词,所以常常在某期刊看到质量说得过去的文章,这个期刊的声誉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话虽如此,还是上了一回当。


 

8月,盛夏的流火还未退去,一封带着让人倍感凉爽的浅蓝色letter head的邮件赫然出现在收件箱里:一个没有打过交道的新期刊的审稿邀请。简单搜索,发现此期刊背后的“国际化”、开源出版平台有些争议。但好像同一平台的某些期刊影响因子还不错,姑且审一回吧!接连数天,拿出休息时间,认真审阅了论文。立意不错,题目有价值,不过实际的工作说服力是有问题的:实验结果略显粗糙,不光说服不了我,我相信也说服不了众多读者。这是个跨国的研究团队,英语不是作者的母语,我认认真真的浏览稿件,把文中不少语法错误和欠“学术”的表达方法具体一一指出,虽然不可能全面,至少希望对作者有所帮助。考虑到整体的质量,我给了major revision。自认为尽到了义务,提交了审稿意见。


 

依然是8月,几天之后燥热的天气里,接到诡异的编辑邮件。文章接收,并且发表了。不用看发表的版本,我猜想里面的重要问题肯定不会这么快得到解决。果然,下载浏览一遍,发现文稿的变化仅仅是我提出的语言问题。存疑的实验结果依然躺在那里,不清楚的讨论没有任何改进。难道编辑除了不专业地无视了审稿意见之外,还避重就轻地挑选了部分审稿意见给作者团队?


 

这个结果让我不太舒服。我觉得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也从此对此出版平台的期刊产生了负面印象。这个流程很“正规”的出版平台几天后寄来邮件,邀我更新审稿人信息,说还有这样那样的优惠、认可……我没有做,以后还是不要继续浪费时间了吧。


 

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期刊LPL,看看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变化:

同学,你欠缺的不仅是语言表达

9月,我接下另一份邀请,原因是此工作与我之前的发表有关联,兴趣使然。团体来自祖国东部某第一梯队重点高校。作者三人,当是研究生二人与贵为学院院长的教授。


 

浏览10分钟,惨不忍睹。我无法想象一个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把用明胶做成的模型做的实验叫做in vitro study。国内的研究生朋友们常常把发表外文文章的难点归咎于语言问题,从我的经验看,语言是问题,但还真不是决定性的问题。鉴于此文集中了年轻的中国研究生们常犯的错误,恰好我就着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如下。


 

1.不够认真。通篇的语法错误,让人皱眉。虽然瑕不掩瑜,若文章是好文,光是公式和仿真、实验结果也能让读者看到论文的真实质量,但重复出现的低级错误至少说明了工作态度的不认真。据说当今90后的英语普遍了得,身边难道找不到一个同学或者朋友帮忙把最低级的语法错误过滤一遍?再诸如用词错误、公式变量的拼写错误,不一而足。


 

2.欠缺科学的表述能力。科学写作,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必备的技能。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何人沟通通常是高效的,因为思维准(精)确、逻辑性强、表述严谨。考察这个能力有两个简单的方法:试着向一个人解释一个新的概念,如果三句话之内你说得明白,说明下定义的能力过关;试着向没有相同学科背景的人讲述你的学位论文的内容及贡献,3分钟内说得明白,抽取信息的能力过关。


 

3.学会科学的思维,从学会写discussion(讨论)开始。不光是结果描述单薄,大量的论文撰写者不会写讨论。你对于自己工作的认识水平,对与学科发展的认识水平,往往就表现在讨论上。不会写,说明科学思维有待提高。怎么办?读一读高水平文章的写作是怎样的。


 

4.作为Senior(corresponding)author的教授,请抽出一点时间把把关。我知道双肩挑的担子重,我知道您的手机肯定一天到晚忙不停,没有时间看学生的论文,知道您也许不在乎自己根本就不存在的“国际声誉”。不过难道您不怕万一有点抄袭、剽窃的问题,自己要背黑锅么?


 

同学,语言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牢骚太盛防断肠。以上算不上牢骚,一点经历,立此存照。

觉得审稿意见不合理,怎么办?

对于编辑部来说,他们也不想失去一项好的研究,但也不能降低期刊的质量。如果你觉得审稿意见不合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审稿人本应看得懂。你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向编辑和审稿人重新解释你的观点。
 


的确,有时审稿人会从学术角度多次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不胜其烦。“这并不是说审稿人不可理喻,而可能是他们认为再补充几个关键数据会让研究更有说服力。”美国细胞出版社中国代表及《癌细胞》杂志常务副主编杨晓虹解释,“但是编辑也会替作者考虑完成补充研究所需的时间和金钱。”


 

她建议,在再次提交修改稿或反驳审稿意见时,作者需根据审稿意见进行清晰简洁的逐条回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邓宏魁说,修改过程中,会增添很多数据,本来作者提交的论文是一辆完整的“小轿车”,但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整篇文章东拼西补,变成了一台“加长版凯迪拉克”。


 

对此,杨晓虹建议:“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是一个综合全面的动态过程,需要重新思考,而非简单地把需要补充的数据塞进去。如果第二稿的数据更有说服力,论文重点就要随之改变,删除不必要的数据。”但她也提醒,要将所删部分告知编辑和审稿人。

如何让论文脱颖而出?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晨看来,当你被问到在作什么研究时,可以用一句话简明地进行概括,“这说明你已经明确了论文的主题,论文需要一个中心思想,不要陷入实验细节”,而且要“注重逻辑,环环相扣”。


 

她强调:“科学论文不是以工作量为依据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不是给老板作报告,也不是展示用了多少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讲好,告诉大家结果是什么。”


 

吴晨还提醒大家,写论文时要重视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熟悉你领域的人给你提一个建议,强过你埋头苦干一年多”。


 

杨晓虹从期刊的角度指出,其实很多作者在投稿时往往忽视了目标期刊的发稿范畴和读者群。她表示,发表论文是与同行以及某个期刊和某个领域的读者进行正式、专业的交流,“因此你在投稿前要思考,你是写给这个期刊的读者,要让他们感兴趣”。


 

作为《细胞》及《细胞—干细胞》的杂志编委,邓宏魁则强调,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重要的原始创新发生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发表好的工作,不只是把论文发布出来,更重要的是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实验记录的保存非常重要。”

注重文献阅读积累

在论坛上几位专家指出,平时的文献阅读积累无论对做科研还是写论文来说,都至关重要。而这也正是现场学生头疼的部分。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沈晓骅现场传授了自己的文献阅读技巧,“一篇文献读一遍肯定记不住,我自己会读三遍,边读边做笔记,把好的语句、观点记录下来进行学习。”


 

她也建议要从阅读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并选择独特的角度或切入点,甚至可以用新的技术来回答古老的科学问题。“做科研要学会精益求精,目标要远大,但是也要是现实性目标。”她告诫在场学生,“不要追求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不要走捷径,否则会走更多的弯路。”


 

吴晨表示,阅读英文文献最初像是做英文的阅读理解,每个词都可以翻译出来,但并不能真正地消化其精髓。因此她建议学生要“把电脑上的翻译软件卸载掉,这限制了你的学习和发展”。(节选自中国科学报)